SMA 接口作为 DC-27GHz 频段的 “通用连接器”,损耗并非一成不变:低频时(如 DC-6GHz),损耗主要来自接触电阻;而高频时(如 18-27GHz),趋肤效应、介质损耗会成为 “损耗主力”,两者差异可达 5-10 倍。若不掌握这种变化规律,盲目在高频场景用低频思维选型,很可能导致测试数据失真、通信链路中断。今天就从损耗机理入手,拆解不同频率下 SMA 接口的损耗变化规律,帮你在高低频场景选对用法、控住损耗。

要理解频率对损耗的影响,得先明确 SMA 接口损耗的核心构成 —— 无论高低频,损耗都来自 “导体损耗”“介质损耗”“辐射损耗” 三类,但不同频率下,三类损耗的占比天差地别,这是规律的核心。
导体损耗来自接口金属部件(外螺纹、中心针、屏蔽层)的电阻,电流流过时会因电阻产生热量,导致信号能量损耗。关键特性是:频率越高,导体损耗越大。
原理是 “趋肤效应”:低频时,电流会均匀分布在导体横截面,电阻较小;高频时,电流会集中在导体表面(约几微米厚的 “皮肤层”),等效导电面积变小,电阻急剧增加。比如 1GHz 时,铜导体的趋肤深度约 2.1 微米,20GHz 时会缩小到 0.47 微米,电阻直接翻 4 倍以上。
介质损耗来自接口的绝缘部件(中心针周围的聚四氟乙烯 / PTFE),高频信号会让介质分子反复极化,过程中消耗能量,转化为热量。关键特性是:频率越高,介质损耗越显著。
SMA 接口常用的 PTFE 虽属 “低损耗介质”,但频率超过 18GHz 后,介质损耗角正切值(tanδ,衡量介质损耗的指标)会从 0.0002 升至 0.0008,意味着每传输 1 米信号,介质损耗占比会从 5% 飙升至 20%。而低频时(如 1GHz 以下),介质损耗几乎可以忽略,占比不到 1%。
辐射损耗是信号通过接口时,因结构不连续(如螺纹间隙、屏蔽层接缝)向外辐射能量,导致传输能量减少。关键特性是:频率越高,辐射损耗越明显。
低频时,SMA 接口的螺纹连接、屏蔽层贴合处的微小间隙,对信号的 “束缚力” 足够强,辐射能量极少;但高频时(如 20GHz 以上),信号波长缩短(15mm 以下),接近接口间隙尺寸,信号会像 “漏风” 一样从间隙辐射出去,比如螺纹未拧紧时,辐射损耗占比可从低频的 0.5% 升至高频的 8% 以上。
低频场景是 SMA 接口的 “舒适区”,此时导体损耗占比约 80%,介质损耗、辐射损耗占比不足 20%,整体损耗通常低于 0.2dB,规律是 “损耗随频率缓慢增长,核心影响因素是接触电阻”。
从 DC 到 6GHz,SMA 接口的损耗增长呈 “线性缓慢上升”:
- DC-1GHz:损耗约 0.05-0.1dB,此时趋肤效应弱,导体损耗主要来自金属本身的直流电阻,数值稳定;
- 1-6GHz:损耗升至 0.1-0.2dB,趋肤效应开始显现,但因频率不高,电阻增幅有限,损耗增速平缓,每升高 1GHz,损耗仅增加 0.02-0.03dB。
比如在 WiFi 设备测试(2.4GHz/5GHz)中,同一 SMA 接口在 2.4GHz 损耗 0.12dB,5GHz 损耗 0.17dB,差异仅 0.05dB,对信号传输影响极小。
低频时损耗的核心是接触电阻,只要解决 “接口接触不紧密” 的问题,就能把损耗控在低位,重点做好 3 点:
- 确保螺纹拧紧:用手将公头拧至 “需稍用力才能再转半圈”,避免螺纹间隙过大 —— 间隙会导致导体接触面积变小,接触电阻增加,比如未拧紧时,接触电阻可能从 5mΩ 升至 20mΩ,损耗翻倍;
- 避免触点氧化: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 SMA 接口,中心针 / 孔会氧化生成氧化层(如氧化铜),氧化层电阻极高,会让损耗骤增。建议每月用无水乙醇擦拭触点,去除氧化层;
- 选镀金触点接口:普通镀镍接口的接触电阻约 10mΩ,而镀金接口(金层厚度 ≥1μm)的接触电阻可低至 3mΩ,损耗能减少 30% 以上,适合低频高精度测试场景(如传感器信号传输)。
高频场景是 SMA 接口的 “挑战区”,此时导体损耗(趋肤效应主导)、介质损耗、辐射损耗 “三损叠加”,损耗占比接近 1:1:1,整体损耗可达 0.5-1.2dB,规律是 “损耗随频率指数增长,核心影响因素是趋肤深度、介质性能、结构连续性”。
从 18GHz 到 27GHz,SMA 接口的损耗增长呈 “指数级飙升”:
- 18GHz:损耗约 0.5-0.6dB,趋肤效应加剧(铜趋肤深度 0.56 微米),导体损耗占比 40%;介质损耗开始显著(PTFE tanδ 0.0006),占比 30%;
- 27GHz:损耗升至 0.9-1.2dB,趋肤深度进一步缩小至 0.45 微米,导体损耗占比 45%;介质损耗 tanδ 升至 0.0009,占比 35%;辐射损耗因频率升高(波长 11mm),占比也增至 20%,三者叠加让损耗较 18GHz 翻倍。
比如在卫星通信测试(22GHz)中,SMA 接口损耗达 0.8dB,若仍用低频时的 “镀镍接口 + 普通 PTFE”,损耗会再增加 0.3dB,直接超出链路损耗预算(通常 ≤1dB)。
高频时损耗来源复杂,需从 “导体、介质、结构” 三方面同时优化,才能有效控损:
-
优化导体:选高导电率金属 + 厚镀层
导体材质优先选无氧铜(导电率高于普通黄铜 15%),镀层选 “镀金 + 镀银底层”(银底层增强导电,金层防氧化),趋肤效应导致的导体损耗可减少 25% 以上。比如无氧铜镀金接口(金层 2μm + 银底层 5μm),在 27GHz 时导体损耗比普通黄铜镀镍接口低 0.2dB。
-
优化介质:用高频低损耗绝缘材料
避免用普通 PTFE,改用 “改性 PTFE”(如添加玻璃纤维的 PTFE)或 “聚酰亚胺”,tanδ 可从 0.0009 降至 0.0003,介质损耗减少 60%。比如在 27GHz 场景,改性 PTFE 接口的介质损耗仅 0.15dB,比普通 PTFE 接口低 0.3dB。
-
优化结构:减少辐射漏能
选择 “一体化成型外壳”(无接缝),避免传统拼接外壳的缝隙;同时用 “精密螺纹”(螺纹公差 ≤0.01mm),确保公母头对接后无间隙 —— 这类结构优化可将辐射损耗从 0.2dB 降至 0.05dB。此外,安装时需用扭矩扳手(设定扭矩 0.8-1N・m)拧紧,避免手工拧动力度不均导致的间隙。
掌握损耗规律后,需结合场景 “按需选型 + 正确使用”,避免损耗超标,具体建议如下:

很多人在使用 SMA 接口时,总用 “一刀切” 的思维对待损耗 —— 低频时不重视接触电阻,导致数据不准;高频时仍用低频接口,导致损耗超标。其实核心在于:低频控 “接触”,高频控 “趋肤 + 介质 + 结构”。
记住不同频率下的损耗变化规律,选型时结合场景选对材质、结构,使用时针对性规避风险,才能让 SMA 接口在高低频场景都发挥最佳性能,避免因损耗问题拖慢测试进度、影响通信质量。下次面对不同频率的射频任务,先想 “频率是多少?损耗主力是什么?”,再动手选接口、装设备,效率和稳定性都会更上一层。
✍️ 老林・高频射频测试工程师
📌 聊 SMA 接口损耗,也讲射频链路的损耗控制干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