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高频SMA公头新突破:从设计入手,解决高频传输难题​

超高频场景里,SMA 公头最容易出 “信号打折” 的岔子 —— 频率一超 26.5GHz,要么损耗蹭蹭往上涨,要么反射严重得没法用。德索精密工业的工程师们琢磨这事儿好多年,最后才摸清:不是高频信号难伺候,是以前的设计没跟上趟,从结构到材料稍微改改,难题立马就顺了。

先搞定 “阻抗突变” 这个老顽固。普通 SMA 公头的内导体和介质衔接处是直角,高频信号到这儿就跟遇到坎似的,一 “卡壳” 反射就来了。德索把衔接处改成 15° 的渐变弧面,还调整了介质的介电常数分布,让阻抗从接头到线缆过渡得顺顺当当。之前测 30GHz 信号,普通接头的驻波比能飙到 1.8,德索这款直接压到 1.3 以内,示波器上的波形再也没出现过烦人的 “尖刺”。
介质材料得选 “高频专用款” 才行。传统聚四氟乙烯到了超高频,介电损耗就变大了,德索换成陶瓷填充的改性 PTFE,介电常数稳稳卡在 2.1,损耗角正切值还降到 0.0005 以下。有次给卫星通信设备测试,用德索公头传 35GHz 信号,插入损耗比普通款低 0.4dB,换算下来信号能多传 10 公里,对远距离通信来说这可是大好事。
内导体的 “信号路径” 也得优化。普通内导体是实心圆柱,高频电流容易在表面 “扎堆”,产生趋肤效应损耗。德索把内导体改成中空的,还在表面做了纳米级镀金,既减少了趋肤效应的影响,又降低了接触电阻。测 28GHz 5G 信号时,德索公头的传输效率比实心内导体款高 8%,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都扩了一圈。
屏蔽结构得防 “高频泄露”。超高频信号特容易从接头缝隙 “跑掉”,普通单层屏蔽根本拦不住。德索在外壳里加了一层镍铜合金编织网,还把屏蔽层和壳体做了一体化焊接,屏蔽效能从 80dB 提到 100dB 以上。之前在雷达站测试,普通接头会干扰周边设备,换了德索的之后,干扰信号直接降到测不出来,设备间再也不 “串台” 了。
还有个特容易被忽略的细节:接头的 “装配精度”。超高频下,哪怕 0.1 毫米的偏差,都能让信号出问题。德索用五轴加工中心做零件,公差控制在 ±0.02 毫米,还设计了专用定位工装,保证每次装配都精准对齐。有批给科研院所做的公头,测下来 30GHz 频段的一致性特别好,损耗偏差没超过 0.05dB,研究员都说 “不用反复调试,省了太多事”。
德索的优势就是,没把超高频设计当 “附加功能”,从一开始就围着 “信号不打折” 来做 —— 阻抗渐变、专用介质、优化导体,每个改动都对着具体的高频难题来。就像老工程师说的:“高频不是坎,是设计的试金石,把细节抠到位,信号自然稳。” 这也是他们的超高频 SMA 公头能在卫星、雷达这些高要求场景站稳脚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