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刘工,为啥我们焊的 SMA 连接器总出问题?要么信号衰减大,要么用几天就脱焊,拆开看电缆剥线处的屏蔽层都散了,这到底是咋回事?”
在德索精密工业做技术培训这几年,我见过太多因 “剥线不规范” 导致的 SMA 焊接故障 —— 很多人觉得剥线就是 “把外皮剥掉就行”,却不知道同轴电缆(如 RG-316、RG-58)的结构特殊(外层屏蔽、中间绝缘、内层芯线),剥线时长度、平整度、损伤程度哪怕差 1mm,都会影响焊接质量和信号传输。尤其是在射频场景里,剥线不规范不仅会导致焊接脱落,还会破坏阻抗连续性,让信号损耗增加 3dB 以上。其实 SMA 连接器焊接的 “第一道门槛” 就是剥线,规范的剥线能让后续焊接更牢固、信号更稳定。今天就从 “剥线易出问题、规范步骤、避坑技巧” 三个维度,把 SMA 连接器焊接的同轴电缆剥线规范讲透,帮你焊出 “牢且稳” 的接头。

很多人焊接 SMA 连接器时,把精力放在 “焊锡温度”“焊点大小” 上,却忽略了剥线环节,结果因以下三个错误导致焊接失败,甚至影响信号性能:
同轴电缆剥线需要分 “三层”(外层护套、屏蔽层、内层绝缘),每层剥线长度都要和 SMA 连接器的结构匹配 —— 比如 RG-316 电缆配标准 SMA 插头,外层护套需剥 6mm,屏蔽层剥 4mm,内层绝缘剥 2mm。若外层护套剥太短(如仅 3mm),屏蔽层没法和连接器外壳充分焊接,容易脱焊;若内层绝缘剥太长(如 4mm),芯线裸露部分过多,会破坏 50Ω 阻抗连续性,在高频段导致信号反射损耗增加 0.5dB 以上。
之前给一个电子设备厂做培训,他们的工人剥 RG-58 电缆时,内层绝缘剥了 3mm(标准应为 2.5mm),焊完后测试 10GHz 信号,反射损耗比规范剥线的多了 0.6dB,信号波形明显失真;按规范调整后,反射损耗直接降到合格范围。
同轴电缆的屏蔽层(多为镀锡铜网或铝箔)是信号抗干扰的关键,剥线时若用普通剪刀硬扯,会导致铜网散开、断丝,甚至划伤内层绝缘。散开的屏蔽层没法集中焊接到 SMA 外壳的焊盘上,要么焊点虚接(用手一拉就断),要么屏蔽不完整,外界干扰信号会从断丝处渗入,导致传输信号信噪比下降。
有个工业控制客户反馈,他们焊的 SMA 连接器,用在车间里总受电机干扰,拆开发现屏蔽层剥线时散了一半,仅少数铜丝焊上了;按规范用专用剥线钳剥线后,屏蔽层完整,干扰问题彻底解决,信噪比提升了 8dB。
内层芯线(多为镀银铜丝)直径仅 0.8-1.2mm,剥内层绝缘时若工具太锋利或用力过猛,容易划伤芯线(出现刻痕),甚至直接切断部分铜丝 —— 芯线受损会导致导体电阻增大,信号损耗增加;若划伤内层绝缘,焊接时焊锡可能渗入绝缘层缝隙,导致芯线与屏蔽层短路,整个连接器直接报废。
之前遇到一个雷达测试项目,工人用美工刀剥内层绝缘时,划伤了 RG-316 电缆的芯线,焊完后 12GHz 信号损耗比正常情况多了 1dB,拆开才发现芯线断了 3 根铜丝;换用专用剥线钳规范操作后,损耗恢复正常。

德索针对 SMA 连接器焊接,总结了同轴电缆剥线的 “三层剥线法”,从工具选择到具体操作,每一步都有明确标准,按这个流程剥线,能最大限度减少损伤,确保焊接质量:
普通工具(剪刀、美工刀)无法精准控制剥线深度和长度,容易损伤电缆,德索推荐用以下专用工具,新手也能剥出规范效果:
- 第一步剥线(外层护套):用 “可调式同轴剥线钳”(如 Klein Tools 11063),能精准设定剥线深度(避免划伤屏蔽层),长度可锁定(如 6mm);
- 第二步剥线(屏蔽层):用 “屏蔽层梳理钳”(或尖嘴钳),轻轻将屏蔽层向外翻折,避免铜网散开;若为铝箔屏蔽层,需用镊子撕掉铝箔,保留内层绝缘;
- 第三步剥线(内层绝缘):用 “微型剥线钳”(如 Wiha 28504),剥线口径匹配芯线直径(如 RG-316 芯线直径 0.8mm,选 0.8-1.0mm 口径),确保只剥绝缘、不划伤芯线;
- 辅助工具:用 “卷尺 / 标尺” 预先标记剥线长度,用 “酒精棉” 清洁剥线处的油污(避免影响焊锡附着力)。
德索给客户配套的 SMA 焊接套件里,会包含全套专用剥线工具,还附带有不同电缆型号的剥线长度对照表,直接参考就能用。
不同型号的同轴电缆(如 RG-316、RG-58、RG-174)和 SMA 连接器(插头 / 插座、直式 / 弯式),剥线长度不同,德索整理了最常用的 “RG-316 配标准 SMA 直插头” 的剥线标准(其他型号可参考此比例调整):
关键提醒:剥线前一定要确认电缆型号和 SMA 连接器规格,比如 RG-58 电缆较粗,外层护套需剥 8mm,内层绝缘剥 2.5mm,具体可参考德索提供的《同轴电缆剥线长度对照表》。
剥线完成后,需按以下 4 点检查,不合格的要重新剥线,避免带着问题进入焊接环节:
芯线检查:芯线无划伤、无断丝,裸露部分笔直(不弯曲),用手轻拉芯线,绝缘层无松动;
绝缘层检查:内层绝缘无破损、无划痕,与芯线、屏蔽层的衔接处平整(无凸起或凹陷);
屏蔽层检查:铜网无散开、无断丝,翻折后紧贴护套(不翘边),铝箔屏蔽层无残留(避免影响焊接);
整体检查:三层剥线处同心度好(芯线、绝缘、屏蔽层居中,无偏移),长度符合标准,无油污或杂质。
德索车间的工人,每剥完一根电缆都会按这个标准自检,确保合格率达 100%,再进入焊接环节 —— 这也是德索 SMA 焊接接头故障率低的关键原因之一。

不同同轴电缆的结构(护套厚度、屏蔽层类型、芯线直径)不同,剥线规范需针对性调整,德索针对三类常用电缆,给出了专属剥线方案:
- 特点:外层护套薄(约 0.5mm),屏蔽层为细铜丝(易断),芯线直径仅 0.6mm;
- 剥线调整:外层护套剥 5mm(比 RG-316 短 1mm),用剥线钳时深度调至最小(避免切穿护套);屏蔽层用镊子轻轻翻折,避免用力拉扯;内层绝缘剥 1.5mm(比 RG-316 短 0.5mm),用最小口径的微型剥线钳;
- 德索工具推荐:用日本工程师牌 ESD-150 微型剥线钳,适合细径电缆,不易伤芯线。
- 特点:外层护套厚(约 1mm),屏蔽层为粗铜网(较坚韧),芯线直径 1.2mm;
- 剥线调整:外层护套剥 8mm(比 RG-316 长 2mm),剥线钳深度调至 “切断护套但不压伤屏蔽层”;屏蔽层可用尖嘴钳翻折,确保贴合护套;内层绝缘剥 2.5mm(比 RG-316 长 0.5mm),匹配粗芯线的焊接需求;
- 德索工具推荐:用美国 Greenlee 0651 可调剥线钳,剥线深度范围大,适合粗径电缆。
- 特点:外层为金属管(非柔性护套),屏蔽层与金属管一体,芯线与绝缘层固定;
- 剥线调整:需用 “金属管切割器”(如 MilesTek 84801)切割外层金属管(长度 7mm),避免用剥线钳硬夹;屏蔽层(金属管)需用锉刀磨平端面(避免锋利边缘划伤手);内层绝缘用微型剥线钳剥 2mm,芯线需保持笔直(半刚性电缆芯线易弯折);
- 德索注意事项:半刚性电缆剥线后需用酒精棉清洁金属管内壁,避免金属碎屑影响焊接。

很多人在剥线时,因细节把控不到位踩坑,德索总结了三个最容易出错的点,帮你避开:
-
坑 1:“凭手感调剥线钳深度”
—— 正确做法:剥线前用废电缆试剥,调整深度直到 “刚好切断目标层次,不损伤内层”,比如剥外层护套时,试剥后检查屏蔽层无压痕,再正式剥线;
-
坑 2:“屏蔽层散了就剪掉多余部分”
—— 正确做法:屏蔽层散了说明剥线工具或力度不对,应重新剥线,而非剪掉(剪掉会导致屏蔽面积不足,影响抗干扰);若铜丝断丝超过 10%,整根电缆需报废;
-
坑 3:“不同电缆用同一套剥线长度”
—— 正确做法:每次剥线前,先查电缆型号和 SMA 连接器规格,参考德索的《剥线长度对照表》调整,比如 RG-174 和 RG-58 的剥线长度差 2-3mm,不能混用。

对 SMA 连接器焊接来说,剥线不是 “简单的体力活”,而是 “影响焊接质量和信号性能的关键工序”—— 哪怕后续焊接再规范,剥线不达标,接头也会出现脱焊、损耗大、抗干扰差等问题。
德索做 SMA 连接器焊接 18 年,始终把 “规范剥线” 作为培训和生产的重点,从工具配套到流程标准,再到质检把控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,确保每一个焊接接头都能 “焊得牢、传得稳”。下次焊 SMA 连接器,别再随便剥线,按本文的 “三层剥线法” 操作,或直接用德索的焊接套件(含工具 + 规范手册),就能轻松避开剥线坑,焊出合格的接头。
✍️ 德索精密工业生产技术 老吴
📌 专做 “规范剥线、牢固焊接” 的 SMA 连接器,只给客户提供经得住实测的焊接方案
发表评论
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?Feel free to contribute!